时间:2025-11-03
提到分数,抽象难懂是不少学生的第一印象;说起《落花生》,其蕴含的“务实、奉献”品格教育深入人心。为了让分数知识学习更具实效,数学组前期开展了深入的组内教研活动,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与学生认知痛点。当分数知识与花生元素在教研成果的支撑下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教学火花?
近日,合肥高新区常青学校于佳慧老师以《分数王国的花生奇遇》为主题,打造了一节融合语文、劳动与数学的跨学科公开课,让原本抽象的分数学习变得可触可感、生动有趣。
跨学科教学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课前,于老师和数学组的老师们梳理分数教学的核心知识点,深入研读《落花生》课文,同时结合劳动技能培养目标,让语文的品格教育、劳动的实践操作与数学的分数知识形成互补,为课程设计“分、剥、炒、品”四大实操环节,并提前引导学生回顾《落花生》课文片段,明确课堂活动流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快速融入课堂情境。
这节课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跨学科探索之旅。课堂伊始,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落花生》课文内容,自然引出“分数王国的花生奇遇”主题,让语文的人文内涵为数学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活动一:“分花生”悟分数本质
在“分花生”环节,于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数量的花生进行分配。通过实操,学生直观理解“单位‘1’不同,相同分数对应的部分量不同”,“单位‘1’不同,相同部分量对应的分数不同”两大核心概念,将抽象的分数定义转化为具体的分配过程,打破传统“概念讲解”的教学模式。
活动二:“剥花生”探除法逻辑
“剥花生”环节中,学生需根据剥出的花生仁数量,倒推花生的总数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感悟“部分量÷分率=总数”的分数除法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实现从“被动听”到“主动探”的转变。
▲同学们正在分组讨论老师抛出的问题
活动三:“炒花生”养实践精神
“炒花生”环节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更蕴含着“深究实践,勿浮于表面”的道理。学生亲自参与花生米炒制,在掌握基础劳动技能的同时,体会“实践出真知”的意义,让劳动教育与品格培养自然融入课堂。
活动四:“品花生”练知识应用
“品花生”环节以任务驱动,要求学生拿出花生总数的几分之几。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熟练运用“总数×分率=部分量”的数量关系,将分数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知识”向“用知识”的跨越。
▲课后,同学们把得到的炒花生米分给一起听课的老师们
公开课结束后,各学科老师共同参与评课,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课程巧妙融合数学、语文、劳动学科特点,以“花生”为纽带让抽象知识具象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逻辑思维能力,又渗透了品格教育,实现了“知识习得”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针对常青跨学科教学的深化实施,付雪娇副校长从课堂整体设计逻辑和“分剥炒品”四个学生活动推进中如何把控课堂教学重难点与融合学科的关系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指导,她强调,一是课堂中教师须重视指导语言的清晰与准确性,便于给孩子明确的方向性引导;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内部逻辑性,重关联与区分度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发展。
最后,许友科校长从跨学科教学的目的性、融入性、主体性、启发性、节奏性、育人性以及教学的达成性和完整性与常青学校“生本课堂”结合思考,向老师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充分展示,二是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充分体现,三是学生的生命力的充分激活以及认知和品德的升华,老师们受益匪浅。
跨学科教学需把握各学科内在联系,以真实情境和实际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真正提升综合素养。于佳慧老师的《分数王国的花生奇遇》,正是打破学科壁垒、践行素养导向教学的生动实践,为后续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