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27
——常青学校4-6年级自然润心研学之旅
当城市的轮廓在身后渐远,当书包里的课本在风中苏醒,合肥高新区常青学校4-6年级的孩子们,踏上了一趟开往秋天的研学列车,开始了一场与自然相拥、与自我对话的成长旅程。
这一程,当课本里的“生态”“非遗”“劳动”走出纸面,我们以自然为课堂、以文化为课本,在庐江的茶山花海、滨湖的园林古镇间,把知识“做”出来、把体验“刻”进心里。
拉开序幕:一场精心准备的出发
这份对旅程的期盼,早在出发前一天的启动仪式上就已生根发芽。会议室里,孩子们睁大眼睛,听着老师描绘即将见到的茶山花海、古镇园林,每一个环节都引来阵阵雀跃的私语。
当老师认真讲解安全事项时,刚才还活泼雀跃的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一双双眼睛专注地望着讲台,把“注意安全”牢牢记在心里。这场仪式,是一阵温暖的秋风,为接下来的两天一夜,轻轻推开了探索之门。
第一站:茶山花海间,把自然酿成生活的甜
清晨7:50的操场集结号刚落,少年们的身影便奔赴庐江白云春毫茶园。
指尖轻触秋茶的花瓣,孩子们在专业导师的讲解中,认识了茶花不仅是风景,更是茶树的“养分储备库”。他们小心翼翼地采摘茶花,轻摘萼片、不伤茶枝,专注地对大自然进行认真探索。
采下的茶花,随后在手工课中“变身”为一块块清香的茶花皂,搅拌、入模、装饰,每一步都是亲手完成。取于自然,回馈生活,这一刻知识不仅只是文字,而是捧在手心的秋日礼物。
午后,在天鸣花海里,孩子们迎来了一场“视觉+劳动”的双重体验。漫步在百日菊与格桑花织就的花毯中,孩子们蹲下身,近距离观察花瓣里的“能量魔法”,他们的笑脸比花朵还鲜艳。
随后,每个孩子都领到了一株胖嘟嘟的多肉和小花盆,瞬间变成了专注的小园丁,小心翼翼地填土、移栽、轻压,动作格外轻柔,这是在亲近土地旅程中的另一课。
接着,他们来到田间,挽起袖子,亲手挖出一个个“地下宝藏”——山芋。沾满泥土的小手里,是沉甸甸的收获,更是对“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深刻体会。
最后,大家走进厨房,从蒸南瓜、揉面到煎制金黄的南瓜饼,团队协作的欢声笑语,比刚出锅的南瓜饼还要甜。
傍晚的篝火晚会,是孩子们的主场。荧光棒在夜色中闪烁,他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把快乐洒满庐江的夜空。
第二站:园林古镇中,让文化与创意撞个满怀
第二天,孩子们来到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开启一场“天人合一”的生态实践。从聆听徽州园林的“前世今生”,到亲手拿起图纸、放线、挖坑、栽苗——小组合作搭建微景观,一抔土、一块石、几株草木,都在诉说着“道法自然”的智慧。最终获奖的小组捧着奖状,自豪地说:“原来我们也是‘自然造梦师’!”
在掇英轩的非遗体验中,孩子们亲手触摸了千年的美——流沙笺。这门源自唐代的“水中画”,以水为纸、以色为墨。
导师演示“滴、划、引、放、提”的步骤时,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从单一颜料的扩散,到创作出大理石纹、羽毛纹的独属笺纸,当色彩在水中绽放,再轻轻提起——孩子们忍不住惊叹:“这水中的画卷真的是太美了!”
长临河古镇的石板路上,少年们化身“古镇推荐官”。他们用画笔记录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小青瓦”,也用色彩勾勒出古镇里的老物件、小美食,一幅幅画作,成了他们心中最美的“家乡名片”。
这一程:我们带走的不止“纪念品”
研学落幕时,孩子们的背包里不仅装着茶花皂、流沙笺、小多肉等等,更装着满满的成长记忆:那是采茶时懂得“轻手轻脚”的敬畏之心,是挖山芋时体会“耕耘才有收获”的劳动之悟;是做园林微景观时学会“分工协作”的责任担当,是非遗体验后想“把流沙笺讲给更多人听”的文化自信;是古镇推荐官任务里,用画笔记录家乡的美食美景时,饱含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当大巴驶回校园,孩子们的笔记本里,写满了“茶花的花期是10-11月”“流沙笺的颜料要选矿物色”“长临河的马头墙是防火的‘防火墙’”——这些从“做中学”“行中悟”来的知识,比课本更鲜活,比说教更深刻。
这一场自然润心之约,是山水给少年的馈赠,是文化给成长的注脚。下一次研学,我们再赴新的课堂,把世界变成课本,把体验写成成长!(李智娟)
图片 | 信宣组
一审 | 付雪娇
二审 | 许礼照
三审 | 许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