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当孩子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安排,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案、学习形式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时候,就会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在常青学校小学生的科学课堂上,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主动用思维导图概括、总结、提炼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
例如,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总结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研究地球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它有哪些作用,地球地表特征、四季变化是否受影响等。大家在此基础上,各自分享介绍了一些自己课下梳理的思维导图,有效地进行了科学知识自主学习与探索。
01
什么是学科思维导图?
思维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模式帮助人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媒介。思维是抽象的、看不见的,但又具有综合性、概括性、比较性。而思维导图教学法则是将思维具象化,以图文方式将思维内容展现出来,并且将学习者的思维变得具有脉络性、层次性和形象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的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制作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合作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02
为什么要用学科思维导图?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让科学知识更具有逻辑,也更加形象,改善科学教学课堂上孩子们思维训练不足、教学内容与孩子们认知脱节的情况。用思维导图将孩子们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到一起,让他们对科学课堂的教学知识更感兴趣,加强他们对相应知识内容的掌握。
思维导图中罗列出的是关键词,各类关键词、关键文字信息之间通过具体的图像、颜色、形状构建直观形象的关系,孩子们理解起来难度就会降低,能够用具体的思维方式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时,学习将变得更加个性化,孩子们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反映出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更加适合个人的知识理解、记忆与运用等,能够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运用,符合新时代的科学学科教学需求,能够满足全面培养并提高孩子们综合能力的教学要求。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能够促进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发展。
03
怎样用学科思维导图?
大部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来认识思考问题。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正是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让学生逐渐对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科学的、整体的看法,构建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开始带领孩子们讲思维导图时,他们还不理解,我们经常从趣味的自然和生活现象开始课程,但落实到抽象知识的学习时,难免枯燥,孩子们会诉苦:记笔记很无趣,知识点太多,记不住……因此,我们开始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将学习的知识转换为可视化的记忆。
“当我们碰到难理解的问题时,可通过图画、表格等方式让它活灵活现。”
“老师您能举个例子吗?”
“可以啊,比如消化食物举例,食道有什么作用,和什么相连,只记知识点,就枯燥很多,如果我们加上对应的图像,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掌握食道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如此,随着我们学习的加深,我们可以把很多学习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
“怎么想象呢?”
“可以通过一个科学词汇进行联想、发散,把一节知识点、两节知识点或者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进行串联!”
“这么神奇吗?老师,我想到一个词——呼吸。”
“呼吸,你们能想到什么,鼻子、肺等,慢慢的是不是可以把呼吸系统说透了,那呼吸系统干啥的呢?是不是就联想到产生能量,能量来自哪里,我们怎么吸收,就这样就可以把我们一个单元的内容分析讲完了?你们看,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你们也会慢慢地掌握这种思维导图的方法,并学会利用,就会发现学习并不是很难哦!”
04
利用思维导图,培养科学思维
在应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孩子们能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对具体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将这些内容转化为理性的认识。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学会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促进孩子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真正提升。
学科思维导图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是让孩子们主动运用大脑机能,利用其内在规律,将知识结构化“呈现”。学科思维导图能够解决我们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老师们反复讲了,还是有孩子一错再错”的问题。让孩子们掌握主动学习探究的方法,牢牢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并对应用和拓展有第一手的体验。
【文/科学老师 关献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