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读书是一次旅行
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
打开自己,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
沿途山川河流,有旖旎风景
这是快乐的出发
也是幸福的围城
读书是自己照镜
看见自己,自己的心情
在情绪里舞蹈
穿越了文字的迷宫
即便是深夜沉得摸不到边际
也会自信从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触摸思维本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大量的阅读积累。
怎样抓住6—12岁儿童阅读的黄金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青学校开设了语文共读课程,语文组老师带着各个年级的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探索。
一年级的小娃娃,他们在阅读时,更倾向于图片丰富的绘本图画书,其实学完了汉语拼音,他们就可以借助拼音来阅读,这时,就需要老师下点功夫了。
首先我们要选择篇幅短小精悍、趣味性极强的小故事,这样孩子们阅读起来才会有成就感,其次,打造积极互动、及时反馈的共读氛围,形成班级阅读共同体。
故事不仅仅是用来看的,还可以一起来演一演!演绎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合作与快乐。
围绕整本书,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到文本语言的品析,随着阅读的深入,孩子们的思考也会进一步深入,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管理。
围绕书中人物或故事情节,设计思维导图,用关键词的形式快速勾勒人物形象,帮助自己深入研究情节发展。
▲《西游记》思维导图
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和书中人物产生对话,会和书的作者产生对话,你有哪些话想对人物说?结合作者的文字,你想绘制怎样的插图?拿起笔,一起来创造吧!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主体同样也是学生,老师在引导学生共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提问,去讨论,他们会因思维的碰撞而迸发更多有趣的见解!
任何一篇故事都有自己的写作逻辑,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们可以选择延续作者的逻辑,发挥想象,继续续编,也可以选择另辟蹊径,改变故事走向,无论哪种选择,我们都能将读与写,完美结合,真正做到以读促写。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并及时在自己的阅读存折上记录下来,一本本阅读存折,一步一个脚印地记录了孩子们阅读成长的轨迹。
常青学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无论是正午的闲暇时光,课间小憩的片刻,还是放学后的静谧时刻,总是会看到孩子们三三两两,相约阅读的身影。
▲常青学校图书馆
▲在图书馆读书的孩子们
阅读不仅仅是眼睛看、脑袋想的事儿,创设真实情境,我们可以用声音和肢体表演,二次创造一个故事……
阅读不仅仅是眼睛看、脑袋想的事儿,绘制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用清晰明了的思维,触摸写作者文字背后的逻辑……
阅读不仅仅是眼睛看、脑袋想的事儿,读写绘相结合,我们可以用文字和绘画,自由自在表达自我……
正如作家梅子涵所说“儿童文学里几乎有一个人应该有的一切美好,它富有情感、富有思想辨析、富有哲学启明,令人愉快地把道德之微粒撒在人的记忆土壤”,阳春三月,让我们一起在共读的土地上,继续深耕,期待着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种子,生根发芽,点滴积累,为人生的成长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